1. 2018年啤酒產量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庫顯示,2019年3月全國啤酒產量為309萬千升,同比增長1.2%。2019年1季度全國啤酒產量為846.7萬千升,同比增長3%
從啤酒行業網絡零售情況來看,2019年3月啤酒網絡零售TOP10品牌分別是:青島啤酒、百威、福佳、科羅娜、哈爾濱啤酒、雪花、范佳樂、喜力、烏蘇啤酒、瓦倫丁。其中,青島啤酒市場占比第一,占比達到啤酒行業總體網絡零售額的8.5%。其次,百威啤酒則位居第二,占比為7.4%。
2. 2018年中國啤酒銷售額
一聽就是一瓶。只不過它們形容的包裝不太一樣。人們通常把易拉罐罐裝飲料稱作“聽”,一罐就是一聽。而飲料除了易拉罐之外還有很多包裝。“一聽”是個外來語,是英語單詞“tin”的音譯,也就是一罐的意思,所以通常說的“一聽啤酒”就是一瓶易拉罐裝啤酒。由于聽只是指包裝,并不代表容量,所以一聽啤酒沒有固定的容量。不過,通常來說,常見的罐裝啤酒有兩種,一種是類似百事可樂那種小瓶,330ml比較常見,也有350ml的。
另一種是類似德國黑啤,罐體較高,容量多為500ml,進口啤酒多用這種包裝。
3. 啤酒年產量排名
300毫升科羅娜特級啤酒8元一瓶。科羅娜啤酒以其獨特的口味成為世界上銷量第一的墨西哥啤酒,美國進口啤酒排行第一名,由莫德羅啤酒公司生產。莫德羅啤酒公司位于墨西哥,創建于1925年,在當地有八家酒廠,年產量達到4100萬噸,在本國的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
4. 2018年我國啤酒產量
2020年中國啤酒銷售收入1469億元,下降6%
2020年1-12月,全國釀酒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釀酒產量5400.74萬千升,同比下降2.21%;銷售收入8353.31億元,同比增長1.36%;利潤1792億元,同比增長11.71%。其中:
啤酒產量3411.11萬千升,同比下降7.04%;銷售收入1468.94億元,同比下降6.12%;利潤133.91億元,同比增長0.47%。
白酒產量740.73萬千升,同比下降2.46%;銷售收入5836.39億元,同比增長4.61%;利潤1585.41億元,同比增長13.35%。
葡萄酒產量41.33萬千升,同比下降6.00%;銷售收入100.21億元,同比下降29.82%;利潤2.59億元,同比下降74.48%。
黃酒銷售收入134.68億元,同比下降20.18%;利潤17.04億元,同比下降7.86%。
其他酒銷售收入256.83億元,同比下降16.21%;利潤40.42億元,同比下降16.78%。
發酵酒精產量924.25萬千升,同比增長24.26%;銷售收入556.26億元,同比增長16.15%;利潤12.63億元,同比下降347.31%。
5. 國內啤酒產量
百威啤酒在國內也是有生產基地的,所以也有國產的和進口的之分。百威英博在華目前共擁有31家正在生產的工廠,主要集中在東北、東南及湖北,這些工廠的派系來源和股份構成比較復雜,有原英博的,有原百威的,有全資的,有合資的,三言兩語是解釋不清的。目前來說全國只有四家工廠生產,一個是湖北武漢工廠,一個是廣東佛山工廠,這兩個是最主要的,河北唐山工廠和福建莆田工廠也做百威。
6. 啤酒廠年產量
80年代,大連啤酒市場由大連渤海啤酒廠、大連啤酒廠及后來的大連大雪三分天下。
90年代,年產量2萬噸的大連渤海啤酒廠,被數倍于自己產量的大連啤酒廠壓垮,大連大雪啤酒也持續虧損。
96年,華潤雪花收購大連渤海啤酒廠,改名為大連華潤啤酒有限公司,成為大連啤酒廠“大連啤酒”的直接對手,幾年過后,當年強大的大連啤酒廠兵敗如山倒。
2001年大連啤酒廠被華潤雪花全面收購。
7. 2020年啤酒市場增長數據
2020年12月18日停產的,華丹是華潤雪花啤酒(吉林)有限公司的品牌。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生產、經營啤酒的全國性的專業啤酒公司。總部設于中國北京。其股東是華潤創業有限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啤酒集團SABMiller。
目前華潤雪花啤酒在中國經營近70家啤酒廠,旗下含雪花啤酒品牌及30多個區域品牌共占有中國啤酒市場的19.8%份額。2009年華潤雪花啤酒銷量超過837萬千升,年增長達15.3%,公司總產銷量連續五年遙遙領先國內其他啤酒企業。2009年雪花單品牌銷量進一步增長18.8%達到724萬千升,鞏固了其作為全球領先啤酒品牌的地位。
8. 啤酒年產值
好喝。
燕京小鮮啤酒,提取第一道麥汁精釀,富含18種氨基酸,新鮮麥芽,入口清香,純糧釀造,有益健康,德國技術,獨特原漿,是燕京惠泉三年研制高端精釀啤酒。
由燕京惠泉啤酒公司投資近2000萬元建設的精釀啤酒生產線項目正式投產。
該生產線可年產精釀啤酒2萬噸,創造年產值1億元以上,將啤酒消費新潮流,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也將成為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
該公司堅持以建為,立足消費市場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發展目標和經營戰略,推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其中,建設精釀啤酒生產線項目就是舉措之一,它是根據公司委提出的“大國工匠、大國精釀、大國小鮮、大國味道、大國本色”理念打造,依托與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和廈門大學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產學研融合創新優勢,集智能制造,消費時尚、創新典范和啤酒文化于一體,在全國啤酒行業處于地位。
9. 2019年啤酒產量
全年進口量15.9億升。
進口額50.1億美元,同比(與2018年全年相比,下同)分別下降40.1%和13.3%。
主要酒類中,葡萄酒、啤酒量額降速與2019年1—11月相比均小幅回落;烈酒延續逆勢飄紅,量額增幅略擴大。就12月份而言,各主要酒類單月量額同比均實現正增長,其中,啤酒單月量額自5月份以來、葡萄酒單月量額自8月份以來均首次轉正,烈酒量額單月增速較11月份大幅提升,分別從21.5%、0.6%提高至46.3%、33.4%。
葡萄酒呈雙降趨勢
報告顯示,2019年葡萄酒進口總量6.1億升,同比下跌10.91%(瓶裝酒下跌9.9%,散裝酒下跌14.05%);進口額24.3億元,同比下跌14.8%(瓶裝酒下跌14.26%,散裝酒下跌22.62%)。從12月份單月數據來看,葡萄酒單月量額自8月份以來首次止跌回升,實現個位數增幅,進口量5872萬升,進口額2.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9%和4.1%。其中,瓶裝酒單月量額均小幅上行,散裝酒單月數量止跌爬升,金額降速大幅放緩至個位數。
10. 2018年啤酒產量同比增長
119.61億。
年報顯示,燕京啤酒2021年度營收為119.61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9.45%;營業利潤為4.35億元,較上年減少8.90%;歸股凈利潤為2.28億元,較上年增長15.82%。
燕京啤酒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啤酒生產企業。燕京啤酒先后通過了ISO 9001、ISO 14001、HACCP、綠色食品認證及食品質量安全QS認證,2006年年成為國家環境友好型企業。燕京啤酒獲得1992年第31屆布魯塞爾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首屆全國輕工業博覽會金獎等多項稱號。
11. 2018年啤酒產量約為白酒產量的
準確的說國外啤酒進入中國市場是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的。據記載中國古代就開始釀制"啤酒"了。
"傳入"中國的用詞并不恰當。
1、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后五年時間里,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
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干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然而,我們啤酒業真正的大發展發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
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總產量達656.4萬噸,僅次于美國、德國,名列第三,(到1993年躍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國啤酒廠家增長9倍,產量增長17.6倍,從而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啤酒大國。
2、河南賈湖村遺址發現的9000年前酒精飲料卻與現代啤酒成分有些差異,據記載,19世紀末啤酒開始傳入中國,那時人們還將它稱為“皮酒”,過了幾年才有人制造出“啤”這個形聲詞。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教授朱莉·漢森表示,中國考古遺址證實中國釀酒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這是令人激動不已的事情。但依據當時石器時代的生產條件,這種酒精飲料的釀造技術不完善,或許這種早期釀酒方法可能得益于一個偶然發現,有可能石器時代的人類將采摘的葡萄、山楂等水果放入陶器內進行儲存,存放長時間后水果即發酵產生酒精,加上水果的香味,讓人們意識到這種方法可制造出美味飲料。但是,釀酒史跨越數千年歷史,究竟中國最古老的釀酒文化是否始于9000多年前,以及最早的釀酒文化的起源,仍有待于科學家進一步商榷研究。
3、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
《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于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后來被酒所取代。
古代外國的啤酒釀制過程中,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浸麥(促使其發芽),其二是麥芽的浸漬(使其糖化)。
4、在我國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釀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這種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飯中的方法更為古老。在北魏時極為盛行,即先將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飯,再開始發酵。
現在就出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用曲釀酒,浸曲法可能是繼承了啤酒麥芽的浸泡的傳統作法,即兩者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用蘗釀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漬蘗。讓其自然發酵。后來發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樣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發酵力不強,可能酒曲本身就是發酵原料;后來,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發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鮮的米飯,釀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這樣曲法釀酒就淘汰了蘗法釀醴。可以相信,蘗法釀醴這種方式在我國的釀酒業中曾經占據過重要的地位,甚至其歷史跨度還超過了目前的酒曲法。
5、按現行國家產品標準規定,啤酒的定義是:“啤酒是以麥芽為主要原料,加酒花, 經酵母發酵釀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